帆船运动

1894年的考斯周帆船赛

人类制造和乘坐帆船的历史非常悠久,不过多数是作为交通工具和游乐设施。在17世纪的荷兰,帆船航行相当兴盛,也不时举行竞速比赛。查理二世曾流亡荷兰,复辟后将帆船文化带到英国,不仅坐船享乐,还跟约克公爵进行过一场从格林尼治到格雷夫森德、再返回格林尼治的比赛。查理二世对帆船的热情,使得这项运动的地位得到提升。至18、19世纪,有赖于工业革命,越来越多英国人拥有自己的帆船,于是出现大量帆船俱乐部,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。这些俱乐部的活动既包括休闲娱乐、游行展示,也有竞速比赛,如始于1826年的考斯周(英语:Cowes Week),始于1851年的美洲杯。

帆船竞速比赛的一个难点在于,如何判断一艘船取胜靠的是水手的能力,还是船只的性能。19世纪后半叶,人们发明了一些与船长、船宽、排水量有关的计算公式,给予慢船一些时间“补贴”,让性能不同的船只可以同台竞技。这导致的一个后果是,人们会寻找公式的漏洞,设计一些造型怪异的船只,只追求速度而放弃舒适性,甚至有安全性问题。另一个难点是,如何将比赛内容聚焦于操控船的能力,而不是去冲撞他人的船只,乃至用斧头斩断对手的缭绳。

奥运会帆船比赛采用标准化线路,围绕浮标航行,不同于过去以固有标志物为目标

帆船于1900年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,促使帆船运动逐渐正规化。1906年,国际帆船竞速联合会(世界帆船联合会的前身)成立,设立国际统一规则。在船型方面,确定一些级别,为每个级别制订理想的规格,对偏离规格的船只严加惩罚,对符合规格的船只进行质量检验。在行船方面,统一了比赛规则,尤其是避让规则,即两船可能发生碰撞时,谁拥有航行权,谁需要避让。比赛线路也渐趋标准化,不再是从某座桥到某座桥,而是用可移动的浮标作为标志,使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比赛的线路都大致相同。

奥运会也促进了帆船运动的普及。越来越多的船主开始学习操控帆船,而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乘客,而把操船的工作交由专业水手来完成。与此相适应的是,1920年以来,小型、便宜、一两个人操控的小艇逐渐兴起,取代昂贵的大型船只。传统的公开组别,也在奥委会的要求下,演变为男子组和女子组。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