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馆的座椅
最好的席位,是南北两侧的正中间的位置,整个赛场尽收眼底。 不过,即使最边角的座位,也可带来优质的观赛体验。不仅因为场馆座椅设计合理,还因为场馆配备了“智能化”的秘密武器。
南北两侧的看台正中间位置最佳
智能语音技术,可以让观众通过手机(或专业设备)接收多语种的赛事解说信息。 两块配备了4K超高清转播功能的巨大屏幕,悬吊在东西观众席上方,可进行赛事的实况转播。
超高清屏幕在东西看台上方
“如果观众没看到赛场内细节,可以现场重温精彩镜头回放。”杭州师范大学校园建设处副处长郑华福说,“如果比赛出现争议,裁判也可通过大屏回放等做出裁决判罚。”
116盏智能照明控制的照明灯,将场馆照的透亮,可谓360°无死角。“最初,灯的设计只有80盏,每盏900瓦,电源也是‘一揽子’一揽子整开整关。”郑华福说,为了更好达到“无影”的赛时需求,将灯组改为600瓦116盏灯。并在施工过程当中进行优化,灯组分成模块,精准控制每一盏灯的开关。
另外,为满足4K高清转播的需求,观众席原为610瓦的照明灯,改成了490瓦。这样既节约电力成本,满足不同场合需要的照明,又能保证无论在现场还是远程观赛,都有最好的观赛效果。
传承
追求卓越精神的场馆设计
体育场馆通常是孤立的、巨大的,但杭师大仓前校区体育馆,设计成了人性化的、充满游憩趣味的“廊”“院”组合的体育建筑群落,借以实现从外界环境到室内环境的交流过渡。
走入公共空间到半公共半私密空间,再到私密空间,移步换景,过程充满丰富的空间体验。
体育馆借鉴了江南民居院落风格
体育馆外观借鉴了江南民居院落建筑群风格,以现代演绎的白墙黑瓦、屋顶层叠的聚落意向、灵动自由的形体组合,延续出杭师大仓前校区总体的“书院”设计理念和杭州元素。形体虚实分明、简洁有力,塑造出明朗刚健的体育建筑性格。
场馆白墙黑瓦、屋顶层叠
该场馆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郑时龄院士领衔设计,专注于传承和弘扬“包容开放、学与俱进、追求卓越”的杭师大精神,以杭州师范大学特有的人文品质拥抱亚运。
场馆位置得天独厚
杭州师范大学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,周边自然景观得天独厚,具有“水乡学埠”和“湿地书院”之称。体育馆着眼于原有湿地环境和湿地文化,努力追求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再造,在满足功能的同时,保留更多的自然生态储量。
在这样的场馆里打球和看球,是从城市到湿地到体育,从自然到人文到体育精神的生动对话。
体现
亚运办赛理念的重要窗口
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场馆在强化绿色和智能的同时,去掉了一系列“花里胡哨”的装饰。栏杆扶手,是普通的不锈钢扶手。座位材料,是普通的pvc材料。功能性用房的墙面,也用了成本较低的油漆涂面。
“其实,也有更好看的材料,比如干挂的石材和玻化砖等。”郑华福说,“但秉持杭州亚运会节俭办赛的理念之一,场馆功能上,我们按照赛事的标准,毫不吝啬;其他方面,在不影响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,尽量节俭。”
另外,一些专供赛事使用的物料,大多采用一些可重复利用的临时性物料。如果说这些节俭都是捡来的“芝麻、绿豆”,那最大的“西瓜”更没有丢掉。
新建一座类似的场馆,至少需要2亿元。而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体育馆是一座“续建场馆”,即在学校原定建设场馆的设计基础上续建,成为可以满足亚运会赛事的场馆。仅仅这一项决定,就节省了上亿元。
“这省去了为单项赛事新建场馆的投入,也不用另外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。”郑华福说,“对学校师生来说,享受到了亚运会红利,场馆档次更高了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整个场馆在提升改造过程中,从拿到初步设计批复,到总承包开工建设,仅仅花费了2个月时间,郑华福说,“一般的项目至少要六个月”,同时,提升改造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。这跟设计、施工、全过程咨询、监理等单位的通力合作是分不开的,也和杭师大建设部门克难攻坚、埋头苦干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分不开的。
● 加快实现“西部富美”,为创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贡献力量!张振丰赴百丈镇开展“三服务”走访调研
● 学党史 办实事 | 铭记初心,创新发展!纪念“五九批示”58周年
● 改革创新再出发,为产业经济再立新功!创新发展大会在产业界引起强烈反响
来源/杭州2022年亚运会
文字/杨亦淇
编辑/孟婷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