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排五连冠功臣陈招娣的追悼会:球迷自发送行,郎平、孙晋芳到场

退役后的陈招娣并未离开排球。她转型为教练,曾担任国家队助理教练和领队,培养了赖亚文、崔咏梅等后来的排球明星。1993年,她转向军队和体育行政岗位,曾担任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。2006年,她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中国体育界首位女将军。尽管不再站在球场上,她对排球的热爱依旧未曾改变,始终在为提升中国排球水平而努力。

2013年4月5日上午10点,陈招娣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准时举行。礼堂内外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,表达了对她的悼念。数百名球迷一大早便抵达现场,有的手捧陈招娣的照片,有的手持鲜花,默默地站在外面送她最后一程。这些球迷中,有的亲眼见证过她在赛场上的辉煌,也有不少年轻一代被她的奋斗精神所感染。与会的体育界人士也不在少数,除了老女排队员如郎平、孙晋芳、朱玲和侯玉珠,还有篮球明星王治郅、排球教练陈忠和、著名运动员郑海霞等人。大家都来表达自己对陈招娣的敬意。

追悼会的氛围庄严肃穆,哀乐缓缓奏响,陈招娣的遗像悬挂在礼堂正中央。她的女儿郭晨代表家人发言,简单而感人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。她提到,母亲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排球,感谢大家来到这里送别。整个仪式非常安静、庄重,虽没有过多的言辞,但那种沉重的情感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。

陈招娣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她对中国排球的深远影响依旧存在。她不服输的精神,已经成为女排的“传家宝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排球人。2013年她去世后,郎平接过了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重担,并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带领中国女排重登奥运金牌的巅峰,这一切似乎都在以某种方式延续着陈招娣的精神。她的故事也不止在体育圈流传。她的拼搏经历被编入了语文课本,孩子们从中汲取着她坚韧不拔的力量,深受鼓舞。

陈招娣有一个别名——“独臂将军”。这源于她在训练过程中不慎伤到手臂,但她并未因此放弃,反而愈加拼搏。这一形象也深深打动了人们。尽管她已经离世,但她的精神仍然在中国女排的每一次跳跃、每一次扣球中延续,依然激励着无数热爱体育的年轻人。

当天,数百名球迷自发前来送别,体现了陈招娣在人民心中的分量。尽管那个时代的电视还不普及,她的比赛依旧吸引了大批观众。那些资深球迷记得她每一次精彩的扣球,而年轻一代则是在听她的故事中成长。追悼会外,既有年长的白发老人,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他们的心情同样沉重,皆为这位伟大的排球英雄送别。

老队友们对陈招娣的情感尤为深厚。郎平、孙晋芳等人和她一起拿过无数冠军,曾共同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,彼此的情谊深不可测。袁伟民也亲自带队前来送别,作为曾经的教练,他目送陈招娣离去,心情无疑十分沉痛。其他体育圈的名人,如王治郅、陈忠和等人,都在追悼会上表达了他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深切怀念。

陈招娣所在的那个年代,是中国女排最辉煌的时光。从1979年亚洲锦标赛起,到1981年世界杯、1982年世锦赛,再到1984年奥运会,她和她的队友们以五连冠的佳绩铸就了中国女排的传奇,这一成就至今无人能及。当时的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体育队伍,更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。在这支队伍中,陈招娣以她的稳定和拼搏精神支撑着整个团队,帮助队伍在无数艰难的比赛中克敌制胜。

那个时期,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生活艰苦。每当女排赢得一场比赛,全国人民的欢呼声便汇聚成一道强大的力量。陈招娣和她的队友们并非仅仅依靠天赋赢得比赛,她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苦训练和伤痛,常常是伤痕累累却从不喊累。她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坚韧,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
陈招娣的一生,和中国女排紧紧相连。她既是冠军,也是教练,还是领导,她的每一步都在女排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她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,但她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。中国女排依然在,她的故事也将继续流传下去。让我们铭记这位女排英雄,传承她的坚韧与奉献,直到永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友情链接